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吴侃)中国侨联“第八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12月1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等出席活动并为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代表颁奖。
会上,万立骏发表讲话。他首先向受到表彰的侨界人才表示祝贺,向奋斗在科技和产业一线的广大侨界创新创业者致以问候。他表示,海内外侨界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奋斗在科研一线,活跃在产业前沿,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中国侨界贡献奖”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每两年评比一次,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单位的支持下,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完)
庞星火再次提示,境外输入病例仍在增加,建议境外人员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遵守当地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要求,避免长途旅行。如回国,应全程做好个人防护,严格遵守各地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依法主动申报个人健康信息,配合海关检疫人员健康筛查,减少传染病传播风险。
程某,男,27岁,辽宁籍,数据分析师(已辞职)。2月28日至3月10日在美国纽约工作生活,自述外出均佩戴口罩。3月11日从美国出发,经香港转乘国泰港龙航空KA900,于12日抵京。出机舱前测量体温、询问身体状况无异常,经海关检疫健康筛查,并再次测量体温无异常,当日由朋友接至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首开智慧社进行居家隔离。
万立骏指出,中国侨联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创业中华”品牌建设,着力壮大侨界人才队伍,着力为侨界人才提供服务,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推动新侨创新创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颁奖之后举行了“科技创新赋能发展”主题论坛。“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赵宇亮和“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室总工程师刘开周分别作主题报告。
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是来之不易的,广大社区工作者作出了重要贡献。只要把社区这道防线坚决守住,防控工作成效一定会进一步显现,疫情形势一定会进一步好转。让我们再接再厉、英勇斗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有效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3月13日出现发热,14日上报社区,转运至定点医院就诊。14日、15日、17日、18日患者咽拭子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9日痰标本检测阳性,20日确诊,临床分型为重型。
为了守住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线,广大社区工作者全力以赴、不怕繁难。从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地毯式排查,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叮嘱督促社区居民多通风、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从做好社区封闭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协助落实“四类人员”分类管理,到测体温、做消杀、清垃圾、搞卫生;从安排监督密切接触人员居家医学观察,做好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到做好居民日常生活保障服务,解决居民各种具体细微的生活难题等,广大社区工作者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用自己的辛劳和坚守、奉献和汗水织就了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千头万绪、千难万难,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积极成效。
本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共表彰获奖者125名,其中一等奖59名,二等奖66名。本届贡献奖突出侨界人才在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专业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教育、经济、人工智能、电子通信、地球科学、海洋工程等30多个门类。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最需要广大社区工作者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精神,坚守岗位、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把社区居民进一步发动和组织起来,坚决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为完善社区防控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力宣传社区工作者当中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生活、安全、人文关怀都要保障到位。
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社区工作者无私忘我、负重担当。“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必须严防死守。”“牺牲我的时间,换来千家万户平安,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我们现在是社区守护人,要把门看紧!”社区工作者朴实的话语,透出的是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从社区干部、共产党员,到基层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还有大批的志愿者,他们夜以继日、任劳任怨、辛勤工作,换来的是社区居民的暖心、安心,展现的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色,凝聚起的是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他们是社区群众的贴心人,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