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中国消协:疫情期间涉口罩类投诉占总受理投诉量的43%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电 (王庆凯)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称:中国消协)15日通报的疫情期间消费维权热点显示,涉及口罩类投诉占全部18.1万件受理投诉的43.86%。合同退订、趁“疫”涨价、假冒劣质产品借“疫”抬头、网购纠纷增加等问题也是疫情期间消费维权热点。
与此同时,假冒、劣质产品借“疫”抬头。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口罩开线、产品过期等;二是部分商家售卖属于“三无产品”的防疫用品;三是以防疫为噱头,夸大或虚假宣传普通口罩的防护功效,或者以普通一次性口罩冒充医用口罩;四是销售假冒品牌口罩、进口口罩等。
3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见到了这位24岁的女孩。谈起一个月前的那次返岗“壮举”,甘如意说:“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返回工作岗位。”
中国消协分析认为,价格类投诉一是部分不法商家低价进货高价售卖,哄抬物价,甚至同批次产品,短期内连续涨价;二是部分经营者以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品高价强制搭售其他物品,限制消费者选择;三是部分经营者不落实明码标价,对蔬菜、肉食等搭配出售,只标总价,没有明细的品名、单价、数量、重量等。
“干着急却帮不上忙,我们科室只有我和老肖2个人,如果他有事,病人就要走一大段路去别的地方采血。”甘如意心急如焚,“是我的责任就要勇敢担起来。”甘如意将返岗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着急地问:“现在公共交通全停了,咱家又没汽车,你怎么回去?”但甘如意主意已定:“没汽车我就骑车去,骑一段就少一段。”
1月23日,她从武汉返回荆州市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许久没回家的她,本想着与家人一起共度春节。但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身为医护工作者的她开始每天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武汉市抗击疫情的情况。
2月3日,民警还帮甘如意找到一辆去武汉送血浆的顺风车。中午12点多,甘如意在到达汉阳区后下车了。她找到一辆共享单车,靠手机导航继续前行。又是6个小时,2月3日下午6点,甘如意终于抵达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完成了自己4天3夜300多公里曲折返岗路。甘如意通过朋友圈向所有人报了平安:“从家骑车到潜江走走停停花了3天时间,今天下午终于安全抵达宿舍,谢谢大家的关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经营者趁“疫”涨价、牟取暴利。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蔬菜粮油等民生消费品价格类投诉成为热点。由于疫情叠加春节假期,物流、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导致部分物价正常上涨,但与此同时,部分商家趁“疫”涨价,牟取暴利,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当天一直下雨,骑车不方便撑伞,甘如意一路淋雨。下午1点多,她到达荆州长江大桥,几经周折,终于在荆州住下。2月2日一大早,她在路边拦了十几辆出租车,因为荆州实施交通管控,出租车不能出城。11点,依然打不到出租车,她找到了一辆共享单车,看了导航,从沙市到下一站潜江有78公里,至少需要骑行6个小时。此时,这个24岁的姑娘掉下了眼泪。
1月31日10点多,甘如意骑上自行车,带上父母准备的干粮准备出发。甘永军心疼女儿,执意要送她一程。父女俩先骑了11公里到镇政府开乡镇一级通行证明,又骑行30多公里,到达公安县县城,夜晚寄宿在亲戚家里。
7个小时后,2月2日晚8点,甘如意终于到达了潜江市。在潜江市的一个卡点,热心的民警得知她的经历后,帮甘如意找了一家旅馆住下,还给她买了方便面和水果。
2月4日8点,甘如意来到办公室,同事们都很惊讶。“之前我就跟小甘说过,封路了就不要过来了,没想到她还是来了,过程还这么曲折。”与她同科室的医生肖大建告诉记者,“小姑娘有上进心,工作也很认真,特别能吃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庆森 常 理 包元凯)
中国消协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涉疫情退改政策,继续加强对不法经营者的查处力度。(完)
“300多公里的路程害不害怕?”面对记者的提问,甘如意说:“往前走,总会有希望。”
“当时我很崩溃,虽然出发前就做好了长时间骑行的准备,但真的遇到,还是很绝望。”但甘如意的内心坚定,“如果后退了,我绝不会原谅自己。”
在受理投诉案件中,按投诉性质分:涉及价格问题81581件,占比45.08%;质量问题21136件,占比11.68%。按商品和服务类别分:涉及口罩类投诉79368件,占比43.86%;蔬菜粮油类投诉15039件,占比8.31%。
2月1日,甘如意起了个大早。在公安县疾控中心拿到了县级通行证明后,继续赶路。通行证车牌号一栏写着“自行车”,通行事由是“到武汉江夏金口中心卫生院上班”。
中国消协表示,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涉疫情消费者投诉18097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