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评论丨在共克时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人行道上,不时有戴着口罩、手提着蔬果的市民走过;也有不少市民选择共享单车出行。不远处的生鲜市场门口,有市民正在将买好的物资装运上车;市场内,蔬菜、水果正常供应,市民们戴着口罩挑选过年物资。
与沈女士相比,30岁的柳琪直言“很幸运”。从小区出来后,她通过手机顺利约上了车。她介绍,此行的目的地是光谷地区,得知市内公共交通停运的消息后,她决定先回娘家,与家人在一起。
“上午7点多我就看到消息了,是为了防止那个病扩散,这样也好。”王珞怡说。
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3日通报,截至1月22日24时,湖北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44例,已治愈出院28例,死亡17例。目前仍在院治疗399例,其中重症71例、危重症24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
在路边,亦能见到不少人正在候车。36岁的沈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在汉口一家酒店工作,今天接到单位通知,提前一天放假,于是便打车赶来南湖与妹妹会合。
万众一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当前,面对疫情的肆虐,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在武汉洪山区珞狮路幸福村公交站看到,平日人流较大的公交站此时颇显冷清。路边,几名环卫工人仍在进行卫生作业。其中一名环卫工人介绍,“(停运)之前还有一些人在公交站等车,但人不多。”
这是距他家最近的一家菜市场,步行需要约20分钟。事实上,王珞怡并不是这家菜市场的常客。他介绍,往常更喜欢坐着公交,逛逛武汉三镇的菜市场,比较一番后,再挑选新鲜又实惠的食材。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1月23日凌晨,武汉市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宣布自23日上午10时起,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1月23日已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新年的脚步渐近。公共交通暂停运营之下,这座拥有超千万人口的城市,此刻展现出别样“安静”的一面。
历史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今天,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论来自何地、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两分钟后,一辆白色的轿车如约而至。柳琪快步上前,拉开车门。上车前,她转身对记者说:“还是说一声‘新年快乐’,希望一切都好起来!”。(完)
据武汉市23日发布通告,目前大宗商品、食品、医疗防护用品等储备充分、供应顺畅。请广大市民不用恐慌,不必囤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翻阅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全国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共御外侮;建设边疆,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年困难时期,三千孤儿进内蒙古;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手……在一次次的灾难面前,各族人民血流在了一起,汗淌在了一起,情融在了一起,祸福与共、生死相依,终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武汉公共交通停运后,市民选择步行或单车出行。中新社记者 梁婷 摄
“的士不多,过年期间不太好打车。”面对记者的询问,沈女士如是说。中途,她还接到了酒店领导的电话,询问其过年去向。她告诉记者,由于交通暂停运营,酒店为外地员工提供了临时的安置点。
监制/孙雅莉 统筹/王珍 制作/马永
疫病无情,人间有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守望相助的力量不断向武汉等重点疫区汇聚:从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到广西果蔬、内蒙古的牛羊肉等民族地区农产品驰援湖北;从滞留武汉的62名武汉西藏中学藏族学生家长成立临时党支部,汉藏携手、共抗疫情,到贵州雷山县的苗族群众张玉星、文静夫妇奋力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危难关头,荆楚大地上演了一幕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肉深情活剧。
眼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继续发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形成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要在共同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不断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认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没有公交,我就近买菜,走走路就当锻炼了。”王珞怡介绍,儿子一家定居上海,受此次疫情影响,很有可能无法回武汉过年。“回不来,也能理解。”他说,就和老伴简简单单过个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