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白鲟生存状况如何
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即CITES附录)加以保护。
眼下,在中国要求将禁食野生动物立法的呼声日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两相安好,才是晴天”。但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从此在人们心里扎得更深。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看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作出了回应,该组织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又一次发现活体白鲟。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出席活动,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出席并致辞。叶贞琴表示,广东将继续全力支持广州抓好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后续的项目建设和运营,各地要积极推动本地农业产业和大湾区“菜篮子”平台进行对接,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金字招牌,成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中华民族曾历经苦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血吸虫病席卷南方,毛泽东感叹“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然而中国硬是在“一穷二白”情况下,依靠民众力量送走了“瘟神”。2003年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病毒毒性更强,致死率更高,中国也在几个月艰苦努力后取得了胜利。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成功抢救白鲟后,将该白鲟进行声呐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在论文中称,估计2005年-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告诉记者。
中外科学家已陆续公布了一些研究成果,相信更多好消息将为惶惶人心注入“定心丸”,被疫情打乱的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常,都将回归正轨。
目前病毒已导致中国490人死亡,20多个国家“中招”,令近来本就天灾人祸不断的世界面对新的不确定性。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经此一“疫”,一些在确定中应该更加确定的事,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这事关国家,更关系到每一个人,例如“杜绝口腹之欲”、订立严法禁销禁食野生动物、加强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制度等等。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尽管目前仍不确定中国将在何时、以什么方式、付出多大代价打赢这场战“疫”,但是,在诸多不确定中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终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
世界卫生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莱恩公开表示:“出现疫情后,中国科学家快速甄别病原体、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研究成果,为快速诊断作出独特贡献。”
在文章末尾,该组织同时表示:“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尽管每天都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中国人最终战胜疫情是确定的事。这是古今中外流行病的规律使然,更是中华民族在多难兴邦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新型冠状病毒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对中国如此,对世界亦然。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上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这篇名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这场疫情暴露了人类对自然还有很多盲区,哲人已有言:“我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我还一无所知。”对自然保持敬畏和谦卑,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2003年专家抢救一条白鲟并追踪,船只跟踪时触礁,至此再无白鲟踪迹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不少,“灰犀牛”也不少,有可预见之变,更有出乎意料之变,正如21世纪20年代伊始飞出的这只学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黑天鹅”。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后一次和白鲟联系的情况如何?
35年来全江段未发现白鲟幼鱼补充群;1996年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目录
上述论文经媒体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白鲟灭绝”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5亿。
但与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在生态链顶端的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开展全面评估
文中称,2003年l月29日21时58分,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近几十年白鲟生存状况是什么?
凡此种种,给疫情防控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全球科学家们正在加班加点,试图破解病毒的“生命密码”和传播机理,从不确定性中尽快找出确定性,进而研制出克敌良药。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无声较量,更是一场科研与疫情扩散速度的赛跑。
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负压病房照顾病人。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002年12月11日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白鲟。消息传开后,危起伟和另一名专家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水科院长江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条,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近日发布研究,估计2005年-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科研人员2003年以来没有再发现过白鲟。
中国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自疫情暴发之初,便全力以赴开展病毒溯源、研究传播途径、研制检测试剂、启动疫苗研发……一批科研攻关成果陆续出现并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世界,为这场全人类的战“疫”增加了更多的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常态,这场疫情警醒人们,必须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更多的确定性——例如敬畏自然的共识、禁食野味的法规等等。这是国家必须承担起的职能,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改变。(完)
当下,科学家已经确定的是,酿成此次灾祸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依然不能确定的是,究竟谁是传播病毒的宿主?这种病毒又是如何传染给人类的?它的变异方向如何?“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为何也有传染性?究竟有何药物能够降住“病魔”?
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国力在提升,科技在进步,应对疫情的手段、经验更加丰富。面对不确定,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面对恐慌,最有效的良药是理性。对这场战“疫”的信心源于科学理性之光,源于对病毒的科学研究和对疫情的理性判断。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白鲟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危起伟和团队成员救助过长江白鲟。
今天的中国还有强大的制度优势。正是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才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总动员”,打响了对疫情联防联控的“总体战”,使诊断治疗、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不断取得新进展。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让生者更好地生,或为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道理。”危起伟说。
据了解,在全国已认定的51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中,来自国家及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基地有64个,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农民4万多人。本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的优质产品走出湾区,迈向全国,将发达城市消费市场与贫困地区优质生产基地紧密联结起来,促进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优价销售,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完)